栀子豉汤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煎法奇。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

辩证依据参考:

相关条文:76、77、78、79、80、81条

《伤寒论》: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金匮要略》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1.古代应用

《药征》: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香豉,主治心中懊憹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

《气血水药征》:香豉,治肿脓之水,盖栀鼓相伍,专主心中懊憹,热而不实者。

《伤寒类方》:结痛,更甚于窒矣。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不用小陷胸?盖小陷胸证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证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古人治病,非但内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踰分寸也。

《千金方》:栀子豉汤,治少年房多短气。

《肘后方》:栀子豉汤,治霍乱吐下后,心腹胀满。

《圣济总录》:栀豉汤(即本方),治虾蟆黄(黄疸之一种),舌上起青脉,昼夜不睡。

《小儿药证直诀》:栀子饮子,治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大栀子仁七个,槌破,豆豉半两,上共用水三盏,煎至二盏,看多少服之,无时,或吐或不吐,立效。

《方极》:栀子豉汤,治心中懊憹者。

《方机》:治心中懊憹者;烦热,胸中窒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下后烦,心下濡者,此烦与桂枝汤发汗后之烦不可混。

《类聚方广义》:此方,栀子香豉二味而已,然施之其证,其效如响,设非亲试之于病者,焉知其效。

《名医类案》:江应宿治都事靳相主 ,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迎予诊治,曰:懊憹怫郁证也。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成氏:心中懊憹而愦闷,懊憹者,俗谓鹤突是也。

刘完素《伤寒直格》:懊憹者,烦心热躁,闷乱不宁也,甚者如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丹波氏:此似后世所谓嘈杂。此证最疑于结胸,惟心下硬濡为分。

《医学统旨》曰:嘈者,似饥而甚,似躁而轻,有懊憹不自宁之况,皆因心下有痰火而动,或食郁而有热,故作,是也。

和久田寅叔 《腹诊奇览》,载松川世德之治验云:邑民金五郎之妻,年二十五,下血数日,身体倦,心烦微热,服药不见效,予与本方二帖,下血减半。妇人喜,复乞药,与前方数帖而痊愈。又云:岳母某君,踬而损腰,尔来下血,小腹微痛,服药无效。余以为此病,由颠仆惊惕而致者也,乃进本方数帖而痊愈。又云:月洞老妃,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血诸方无效。予问其状,颇有虚烦之状,因作本方与之,四五日后来谢曰:服良方,衄忽止。又云:柳田长助,年八十许,一日鼻衄过多,郁冒恍惚,乃与本方而愈。

张氏《集注》:旧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传于此也.

张锡驹《伤寒直解》:栀子豉汤,旧说指为吐药,即王好古之高明,亦云。

《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如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豉汤六节,并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

《肘后备急方》:治霍乱吐下后心腹烦满。

《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

《伤寒论翼》:此阳明半表里涌泄之和剂也。少阳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热,而阳明之热自内达外,有热无寒,故其外症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目痛鼻干不得眠;其内症咽燥口苦,舌苔烦燥,渴欲饮水,心中懊憹,腹满而喘。此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浮紧,不得为太阳病,非汗剂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则不当下,法当涌泄以散其邪。

《伤寒大白》:《伤寒论》言懊憹,唯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证。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憹条归于栀子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邪热内结,则有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广之法也。

《伤寒论求是》:《临证指南医案》用此方加减化裁者凡三十七案,从这些病案分析,既用于外感病如风温、暑湿、秋燥等,又用于杂病如眩晕、脘痞、心痛等;气分郁热固然用之,嗽血、吐血证亦间用之;上中焦病用之,下焦病亦间用之,甚至邪热弥漫上中下三焦亦用之。这就大大扩充了该方的运用范围。将三十七案予以归纳,叶氏运用该方的经验如下。①风温入肺,肺气膹郁:加入杏仁、瓜蒌皮、郁金等;②暑湿内侵,肺胃不合:参用杏仁、郁金、半夏、陈皮、黄芩等;③秋燥咳嗽: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等;④少阳阳明痰火眩晕:佐羚羊角、连翘、广皮白、半夏曲等;⑤胃热遗肺:加杏仁、瓜蒌皮、郁金、石膏等;⑥木火犯胃,纳谷哽噎:加郁金、黄连、半夏、生姜、丹皮、竹茹等;⑦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桃仁、降香等;⑧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加入橘红、半夏、竹茹、石斛;⑨肠痹大便不通:加瓜蒌皮、杏仁、郁金、枇杷叶、紫菀、枳壳、蔻仁;⑩热邪内郁,胃中不和:加半夏、枳实、广皮白、杏仁、桔梗等;?湿热散布三焦:加杏仁、枇杷叶、滑石、薏仁、通草、茯苓皮等;?积劳再感,湿热发黄:加连翘、赤小豆、通草、花粉,并煎送保和丸;?嗽血、吐血: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香等;?肝郁胃痛:加杏仁、瓜蒌皮、郁金、竹茹、半夏曲等。

《伤寒论类方汇参》:东垣用治出痘烦躁者;王孟英用治暑热霍乱、兼解暑证误服桂附而致殆者;周凤岐用治卒然发呃不止,用栀子豉汤一服即安。

《古方药囊》:主治热病或发汗,或吐,或与下剂,已下之后,胸中空虚,心神不宁,烦而不眠,严重时,辗转反侧无所依,咽喉堵塞者,或胸痛,或胃痛者,或手足温,胸中苦,腹空不能食者。

男元犀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传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汤六节。并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结痛等证俱解矣。原本列于太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即此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渊雷案:《本草纲目》,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松川氏诸案,皆其验也。栀子治血证,世鲜知者,故表而出之。栀子治上部充血,略同黄连,又能利小便,故治发黄,香豉则兼有退热解毒之功,故本方证有身热不去(八十一条),而《金匮》以治六畜鸟兽肝中毒也。

心中懊憹,即虚烦之剧者,反覆颠倒,即不得眠之剧者,无论剧易,皆栀子豉汤主之。夫既经发汗叶下,则毒害性物质之在表者,已从汗解,在上者,已从吐解,在下者,已从下解,其虚烦不眠,非因毒害性物质,乃由脑部心脏部之充血,阳证机能亢进之余波也。何以知是充血?以其用栀豉知之。栀豉苦寒药,夫药之寒温,非可以温度计测而知也。能平充血症状,抑制机能之亢进者,斯谓之寒,能治贫血症状,兴奋机能者,斯谓之热。《本草》于栀豉,皆云味苦寒,故知其病为充血也。何以知充血在脑与心脏?因不得眠是脑充血症状,虚烦懊憹是心脏部充血症状也。既是充血,则其病为实,今云虚烦,何也?因吐下之后,胃肠空虚,无痰饮食积相挟为患,异于胃实结胸之硬满,故谓之虚耳。若阴证之虚,岂得用栀豉之苦寒哉?少气,即西医所谓呼吸浅表,亦即东洞所谓急迫,故加甘草。

栀豉诸汤,能治轻证膈噎,可知胸中窒即指膈噎,所谓食管狭窄病也。盖因食管黏膜干燥,咽物不能滑利之故,阳明篇云“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二百三十四条),亦是此证。

依上说,心中即胸中,依小丹波说,心中即心下。此结痛,当亦是食管病,发炎肿疡之类。病在上部者,证见于胸中,病在下部近胃者,证见于心下耳。

栀子豉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鼓决非吐剂 ,煮服法中得吐以下六字,必后人所增也,当删, 以下四方仿此。

2.现代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反流性食管炎、小儿睡惊症等病症。

栀子和淡豆豉现代药学、药理研究报道较多,栀子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热、保肝、利胆、阵痛等作用。淡豆豉有雌激素样作用、抗骨质疏松、抗肿瘤、降低胆固醇、心血管保护、抗早老年性痴呆、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过氧化脂质等作用。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治疗范围如上方。

然而结合各家学说参考,吉益东洞方机提出此烦躁非比烦躁问题,该如何解答那?

《方机》:治心中懊憹者;烦热,胸中窒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下后烦,心下濡者,此烦与桂枝汤发汗后之烦不可混。

欢迎大家参与经方解惑投票

秦立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jd/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