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小药方大汇集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9149322.html 一、伤寒金匱33小方 1.桂枝甘草湯:桂枝12克,炙甘草6g 〖主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2.葶苈大枣瀉肺湯:葶苈:9克(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枣:12:枚: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3.栝蔞牡蛎散:天花粉(栝蒌根)20~30g牡蛎20~30g 主证: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口渴口干,脉微数。副证:神志恍惚,心烦等 4.栀子豉汤:栀子9克(擘)香豉4克(绵裹) 主治;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 5.梔子干姜湯:组成】栀子9克(劈)干姜6克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6克黄连3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7.干姜附子湯: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 ;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8.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9.桔梗湯:[组成]桔梗(30克)甘草(60克) [主治];肺痈。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10.甘草麻黃湯:甘草二两(6g)麻黄四两(12g) ;治里水。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 11.大黃甘草湯:大黄12克甘草3克 ;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12.紫參湯:紫参25g甘草9g (主治);下利,里急后重,或胸痛,或腹痛。 13.芍药甘草湯:芍药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 ;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14.甘草干姜湯: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现用于胃脘痛、吐酸、肠鸣腹泄、胸背彻痛、眩晕、喘咳,经期腹痛属寒证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15.葵子茯苓散:组成】葵子克茯苓90克 ;妊娠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 16.泽泻湯:泽泻5两(15克)白术2两(6克) ;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17.赤石禹余粮汤:赤石脂30g禹余粮30g ;治伤寒下痢不止,热在下焦。 18.百合知母湯:百合7枚(擘)知母9克(切) ;百合病,发汗后,心烦口渴者。 19.百合地黃湯:百合7枚(18g)、生地黄汁18g 百合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夜游症,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20.百合滑石散:百合30克(炙)滑石90克 ;百合病,邪郁日久,发热,小便赤涩者。 21.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黄各等分研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3丸 ;水饮内停,心阳被遏,心下悸动者。 22.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研为粗末。每次3克,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 23.生薑半夏湯:)半夏7.5g生姜汁15g 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24.小半夏湯:半夏18克生姜15克 ;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25.枳术汤:枳实7枚白术30克 ;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26.枳实芍药散:枳实(烧黑,勿大过)、芍药各等分,杵为散。每服3克。 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痈脓。 27.瓜蒂散:瓜蒂一分(熬黄)(1克)赤小豆一分(1克)捣筛,为散和匀每服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主治涌吐痰食。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舌苔厚腻,寸脉微浮者。 28.豬膏發煎:猪膏克乱发如鸡子大3枚配成,主治黄疸,少腹急,大便秘结者。 29.赤小豆当归散:组成】赤小豆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30.蒲灰散:蒲灰52.5克滑石22.5克 ;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小腹急胀,尿道疼痛。 31.蜘蛛散:蜘蛛14枚(熬焦)桂枝7克,研末为散。每服1克,米饮调下 ;阴狐疝气,偏有小大,时时上下。 32.硝石礬石散:硝石(矾石:即白矾):1:等分礬石(指绿矾):1:等分(燒) 主治;肝胆瘀血湿热证。症见胁痛固定不移,痛性难忍,入夜尤甚,身目小便黄,日晡发热,五心烦热,足下热,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微汗出,舌暗或有瘀斑,脉涩。 33.礬石丸:礬石:3:分(燒)杏仁:1:分,为末,炼蜜为丸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二、一味药方剂 文蛤散《伤寒论》组成:文蛤。功效:清热利湿 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生甘草。功效:清热解毒 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功效:祛湿散水 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苦参。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白矾。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主治:脚气冲心 皂荚散《金匮要略》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大乌头煎《金匮要略》组成:乌头。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蛇床子。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独参汤《景岳全书》组成人参。功效大补元气 甘草汤《肘后备急方》组成:甘草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主治:肺痿轻症 三、二味药方剂 甘草干姜汤《伤寒论》桂枝甘草汤《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组成:桂枝甘草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振奋脾阳功效:温通心阳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桔梗汤《伤寒论》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组成:桔梗甘草组成:甘草、麻黄组成:大黄、甘草 功效:止咳祛痰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功效:荡热和胃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栀子干姜汤《伤寒论》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干姜组成:栀子干姜组成:半夏干姜 功效:急救回阳功效:清上焦温中焦功效:温中助阳降逆止呕 栀子豉汤《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组成:赤石脂、禹余粮 功效:清热散结功效:涩肠固脱止痢 泽泻汤《金匮要略》枳术汤《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白术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中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眩晕方泽泻50克焦白术25克怀牛膝5克眩晕一方药三味 泽泻焦术怀牛膝 蒲灰散《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 组成:蒲黄、滑石组成:硝石、矾石 功效:化瘀利窍泄热功效:消瘀化湿 主治:热淋主治:女劳疸 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麻黄组成:半夏、生姜汁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功效:宣散寒饮,舒展气机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百合鸡子汤《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生地黄组成:百合、鸡子黄组成:百合、知母 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橘皮汤《金匮要略》紫参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生姜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冬葵子茯苓 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主治:妊娠水肿 红蓝花酒《金匮要略》 组成:红花、酒 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瓜蒌牡蛎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根、牡蛎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赤豆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赤小豆、当归 功效:排脓除湿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组成:葶苈、大枣 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附子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证 头风摩散《金匮要略》外用方 组成:大附子、盐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矾石丸《金匮要略》外用药 组成:矾石、杏仁 功效:除湿热,止带下 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 主治:阳气暴脱证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 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二至丸《中国药典》 组成:女贞子墨旱莲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走马汤《外台秘要》 组成:杏仁巴豆 功效:泻寒散结通腑 四、三味药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白通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桃花汤《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小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瓜蒂散《伤寒论》 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阴阳双补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热散结,兼以益气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栀子厚朴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三物小白散《伤寒论》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 功效:清热除痞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猪肤汤《伤寒论》 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苦酒汤《伤寒论》(苦酒即米醋) 组成: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枳实栀子鼓汤《伤寒论》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下淤血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蜀漆散《金匮要略》 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痰截虐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橘枳姜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旋覆花汤《金匮要略》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 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血淋 茯苓戎盐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劳淋 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柏叶汤《金匮要略》 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 猪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脾祛饮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 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缩泉丸《魏氏家藏方》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磁朱丸又名“神曲丸”《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三圣散《儒门事亲》 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碧玉散《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鸡苏散《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益元散《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三妙丸《医学正传》 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枳术丸《内外伤辨惑沦》 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小编非杏林中人,所有药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愿世间无病!如果您喜爱中医,请点右下角“在看”,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jd/9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芦荟的传说和功效
- 下一篇文章: 兽药知识中兽药五苓散八正散五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