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对汤峪不陌生,汤峪有西汤峪与东汤峪之分,都在秦岭北麓,相互遥望。西汤峪在宝鸡眉县,东汤峪位于西安东南40多公里的蓝田县汤峪镇,终南山石门岭东端,我们此次踏访的就是东汤峪,也称蓝田汤峪。

提起蓝田汤峪(下简称汤峪),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温泉。其实,除了温泉,在其幽长的峪道中,还蕴藏着众多的山水奇观和人文古迹,实地走一遍,便能深切感受到它的清凉、幽静和美丽。

峪谷连通荆襄陇蜀石门汤泉汉时已有

11月初的古城,下了几场连阴雨,气温骤降。山里也传来消息,下雪了,冷得很,路也滑。去汤峪前,曾担任汤峪中学校长的白玉稳老师一直在观察天气,打探路况。好在9日终于放晴,于是相约进山。

走绕城,上高速,走关中环线,一个小时便到汤峪镇。再上温泉大道,十多分钟后来到汤峪镇塘子街,再往前就是汤峪了。

汤峪,秦岭72峪之一,位于蓝田西南,整个峪道长70里,古时从长安出发,过引镇、到汤峪,翻过秦岭,就到达陕南的柞水、商洛,是连接长安南达荆襄,西通陇蜀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

唐时,汤峪有皇家“上林苑”之称,何故?一是其地处秦岭深谷,景色奇崛秀美,二是有温泉,是皇室贵族休闲的佳处。汤峪温泉一名大兴汤院,一名石门温泉(因地处秦岭北麓之石门谷口,故名)。古人把温泉称为汤,石门谷道便被称为汤峪。

汤峪温泉的发现带有许多传奇色彩。《旧图经》记载,唐初有异僧至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下必有温泉”,掘之果有温泉涌出,凡有病者浴多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沐浴后,赐名“大兴汤院”。唐时还扩建有五座温泉塘池,取名“融雪”、“玉女”、“涟珠”、“漱玉”、“濯缨”,分别为官绅、平民、军人、妇女沐浴之地,一时声名鹊气,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清乾隆元年蓝田知县王师瑗重立“大兴汤院”,碑石保存至今。因不花钱便能治病,当时老百姓称其为“功德水”、“桃花水”,并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桃花三月温泉水,秦风醉人不知归”的诗句。

对于石门汤泉开发自唐说,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自汉代就有。《汉书·昭帝纪》明确记载: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汉昭帝刘弗陵把蓝田石门赐给了长公主(盖长公主),专作汤浴之用,故称“汤沐邑”。汉武帝刘彻曾在汤峪一带修复上林苑,在焦岱一带扩建鼎湖宫,两地紧相为邻,相传武帝当时常到石门汤泉沐浴,并十分关心当地百姓疾苦。群众为了纪念汉武帝,在风凉塬(今汤峪八里塬,与石门汤泉紧邻)建立了汉武帝祠。清初有专家认为,汤峪温泉若与临潼的华清池、眉县西汤峪联系起来看,则泉涌出地面时间当在两千年前,或者更早。

秦岭山势高拔,地理复杂,有可能到了唐以前的某个时期,或因山洪暴发洪水淹没,或因构造运动、地震等影响,石门汤泉暂时被埋没,到了唐代才又重新被发现也未可知。

接上白玉稳老师,车在温泉大道拐了个弯,一池碧水映入眼帘,这就是汤泉湖水库。汤泉湖东有东峰山,西有西峰山,两山巍峨对峙,气势不凡。汤泉湖面积30公顷,左有“涌金门”,右有“泻玉门”相护佑,浩淼清幽,白云倒映,湖面上可泛舟。

汤泉湖水源来自秦岭深山的汤峪河,《蓝田县志》云:“(汤峪河)系浐河一支流,源于汤峪河南月亮石沟。”汤峪河从秦岭北麓月亮石沟发源,河水沿峪道蜿蜒而下,终年不歇,出石门关口后注入汤泉湖,最终汇入浐河。其所经地域大多系石山区,水质清澈甘甜,供当地百姓饮用。

刘秀逃难留遗迹黄巢兵扼石门关

往里走不远,东西峰之间,出现两扇突兀的石崖,如古城堡的两扇大门,透着威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石门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便是汤峪谷口,由此进入峪道。

石门关是载入典籍的重要关隘,当地百姓称之为关上。入关不久,水势渐大,我们遇到汤峪河道的第一座石桥。桥下水流潺潺,桥上山峰突起,顺着白老师手指的方向,看到右侧山体上有一洞,白墙黄瓦,十分醒目。桥旁立一石碑,上写“刘秀洞”,下面文字已显斑驳。

白老师介绍说,汉时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经石门关逃往南阳时,在这里留下许多遗迹遗物,有他藏身的“刘秀石”、助其登山的“刘秀桥”等。刘秀在此还奇遇当地美女、后成为皇后的殷丽华,并在殷丽华指点下攀上“刘秀洞”逃过追杀。这里还有刘秀用温泉洗脸的地方,直到现在人们还叫它“刘秀洗脸盆”。

车继续往里开,这一带都叫石门山。在左侧的山石上,不时能看到栈道孔,在一处山崖上,立有一块标志牌,上书“汤峪栈道遗址”,注明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崖下的河道里堆满奇形怪状的石头,汤峪河从其间流过。这些栈道孔有方有圆,开凿有序,据说很多是唐代开凿的,跟黄巢起义有关。说是唐僖宗广明二年(年),农民领袖黄巢攻克洛阳后,打过潼关进入长安。他在蓝关古道和石门关两个关口,布置重兵把守。因为石门关距长安很近,是防止唐军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反攻的重要关隘,这一带攻可以主动出击,退可以入山作战。石门山上的栈道孔与石桩,据说就是黄巢驻兵的遗迹。

石门关也曾见证了“闯王”李自成的威风。史载李自成在明朝军队围追之际,退兵终南山,在石门关设兵驻守。可是守将经不住明朝军队的利诱,意欲投降,李自成当机立断,派大将李友率军在此平定叛乱,史称“石门平叛”。当年“闯王”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刘宗敏系蓝田孟村乡人)在石门山上安营扎寨,操练军队,当地人把李自成住过的地方叫“闯王寨”,现在石门谷口的闯王寨一带,还留有许多栈道孔,就是农民起义军行军作战的道路遗迹。

石门关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当年红军过商洛、出汤峪,曾在此驻扎,并取得一系列战事的胜利。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红军纪律严明,关心群众,当地许多青年都加入了红军。

汤峪栈道遗址,沿汤峪河两岸分布,全长15公里,除栈道外,还有不少古代的摩崖石刻,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白老师说:“我小的时候,有些栈道还在,当时没有桥,我随着大人还走过栈道。走在上面感觉很害怕,因为空荡荡的石板下就是悬崖峭壁,是奔腾的河水。我总是握住大人的手,在栈道内侧小心翼翼而行。那些经常走栈道的年轻人,却如同走平地一般,有时还身负重物,压得石板吱吱响,现在听不到那种声音了。”

白玉稳先生是地道的汤峪人,当地文化学者,人称“汤峪白先生”。他做过中学高级教师、校长,也是一位作家,对汤峪一带人文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听他一路如数家珍地介绍石门关及汤峪的历史文化,如听故事一样有趣,让人大长见识。

汤峪河桥相连羌水崖有奇观

11月天气,山中刚刚下过雪,但因阳光灿烂,山里并不很冷。山道两旁的柳树、槐树、榆树依然绽放着绿意,高大的柿子树掉光了叶子,枝头挂满红彤彤的柿子,映衬着湛蓝的天。初冬时节的汤峪别有一番姿色。

高处不胜寒。远山上的树叶大多变黄凋零了,山本来的气势展露出来,秦岭显得异常雄奇冷峻。突兀挺立、参差嶙峋的山石排列着,分立于峪道两边。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人影,清静幽深的峪道中,只听到汤峪河哗哗地流动。

作为自古以来通往陕南的重要驿道,汤峪的峪道并不宽,蛇行般地伸向秦岭深处。这条骡马道,两边高山夹拥,下有河水相随,保留着峪道最显著的特色。路边不少能容人藏身的石窝被熏得乌黑,那是过去路人走累了,在此休息做饭时留下的痕迹。

白老师说,当地曾有俗语“岱峪的河,库峪的湾,汤峪好走七十二道脚不干”。这是说秦岭北麓三个紧密相连的峪谷的山河特点。过去从汤峪口上秦岭,上下70里,有人统计要过72道河。路随山走,水随山转,汤峪河上走一段就是一座桥,常常架在河道宽阔的地方。汤峪河上总共有多少座桥,白老师也说没数清过。

汤峪里主要有四个村,按汤一、汤二、汤三、汤四排列。进峪道5里路,经过冷水沟,峰回路转之后,我们见到第一个村落是汤峪镇汤一村,村口一面大石头上刻着三个字“羌水崖”,这也是当地人起的村名。

白老师说,对于羌水崖名字的由来,现在已无从考证。他走访过汤峪河上上下下的老人,特别是世居羌水崖的崔姓老人,他们都说不清,直说自己小时候就有这名了,只知道民国初年有人在村边的大石上写了“羌水崖”三个字。“我看到这个羌字想到了羌族,后来翻《蓝田县志》查证,竟无从查考,成了一个谜。”

羌水崖是秦岭山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落,沿河散居着30多户人家百来口人,不为外界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jd/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