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这人ldquo爱折腾rdquo
(36) 今日讲述潭头镇张村村张运涛的致富故事 张运涛有话说:好日子等不来,自己折腾,有劲儿,有希望…… “爱折腾”的张运涛 3月底的一天,记者在潭头镇张村村见到了“爱折腾”的张运涛,他正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垒蜗牛养殖棚。 “爱折腾”,是村里人对他最多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培育蜜环菌(猪苓菌种)、装香菇袋料、装木耳袋料、养蜗牛。最近几年,张运涛在自家的小院里不停“折腾”着,也一点点的收获着…… 张运涛拉砖回来 张运涛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他的脱贫故事要从售卖袋料说起。 6年前,张运涛到南阳学习了菌种培育技术,回来后,在自家小院做起了袋料生意。 “累的要命,但你也得干,只有自己干,才能把日子过上去。”回忆起以前发展菌种袋料的生活,张运涛至今仍“心有余悸”。 每年的农历11月份,张运涛和妻子李红静就开始忙碌。他们要装3万多个菌袋,再进行连续10多个小时的锅炉高温灭菌。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注入菌种,进行再次封袋。放到第二年春天,菌袋内长满了菌丝后就可以出售了。除了第一次装袋能找人一起干,后面的工作,全都得张运涛和妻子来完成。 “昼夜不停,有时候困得只想找个棍棍把眼皮支起来。”张运涛笑着说。 “最怕突然升温。”李红静说。每逢农历2月,气温会突然升高,如果不及时给菌袋降温通风,就可能导致正在生长的菌丝死掉。这时,他们要挨个给菌袋“翻身”,卧室里、床边、桌上到处是摊开的菌袋,有时候一连好几天气温高,晚上就不敢收起来。 “有时候夜里一翻身摸到菌袋,立刻就能清醒,得赶紧想想,现在几点,温度多少……”李红静说着,眼睛就红了。 年春节,生活稍有起色的张运涛又闲不住了。年没过,他的家里迎来了一群“新生命”——蜗牛。 看看哪个笼子里的蜗牛卵该收了 李红静小心地将养小蜗牛的盆子盖好
听说张运涛要养蜗牛,邻居朋友都议论纷纷,张村村的驻村干部陈松甫也坐不住了…… 经过几年的积累,张运涛有了一点积蓄,他的菌袋培育技术也已经很熟练了,突然开始养蜗牛,资金、技术、养殖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稍有差池,都会大大影响张运涛的稳定生活。 一想到这些,陈松甫马上去找张运涛,可是到了他家,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蜗牛棚里了解了之后,陈松甫的顾虑就打消了。 小小的蜗牛棚里安装了“地暖”,养着蜗牛卵的塑料盆上整整齐齐的盖着“纯棉盖毯”,这些都是张运涛和妻子李红提前“考察研究”的结果。 原来,年春天,张运涛从网络上看到养蜗牛致富的新闻,就动了心。报道提到,控制温度、湿度,是蜗牛成活的重要因素,这和菌袋培育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比菌袋培育容易得多,况且蜗牛的市场前景很好。于是,张运涛到伊川县、南阳市的养殖户家去参观学习。当他发现一些养殖户经常在养殖棚里放上煤炉给蜗牛保暖,由于受热不均匀,离煤炉远的蜗牛往往容易死亡。张运涛另辟蹊径,他在自己的养殖棚里挖出地道,把炉子放在地道口,密封好,就能把热气送到各个角落,架设出了“地暖”。 蜗牛卵需要一定的湿度才能成活,纯棉湿润的盖布盖它们身上最舒服。为了节省成本,李红静把家里纯棉旧衣服洗干净,全部裁成统一大小的“盖毯”。 “盖在它们身上,透气、保暖、舒服。”李红静说。除了这些,李红静每天还要给蜗牛宝宝准备嫩草。“看到它们吃的好,我就开心。” 张运涛骄傲地向记者展示新蜗牛棚里的供暖地道
“到了5月,我的第一批蜗牛就要上市了。等我的新棚子盖成了,我还得再买只种牛回来。”张运涛信心满满,他一边说,一边从自己的三轮车上卸下盖蜗牛棚用的材料。 “好日子等不来,自己折腾,有劲儿,有希望……” (白佳丽) 张运涛的致富故事有没有打动您? 欢迎您留言,盼着您点赞,期待您转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t.com/zljd/1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冯会长教你种药材冬季栽培木本药材
- 下一篇文章: 液体发酵罐接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