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荟萃

试论许叔微的脾肾观

江西中医药大学虞胜清

南宋著名医家许叔微对于脾肾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对后世医家研究脾肾理论与临床均有一定影响。兹就许氏《普济本事方》(以下简称《本事方》)的有关内容,试析如下。

1.重视脾胃

许氏秉承《内经》旨意,提出“趺阳动脉定生死”,目的在于强调脾胃乃人身生死之所系。因此,他认为在临证中,无论是脾胃本脏病变,还是其它脏腑疾病,都应注意调治脾胃。

1.1调补脾胃开胃进食

许氏云“脾为中州土”,认为脾胃谷气是维持人身脏腑营卫气血正常生理功能的枢纽。若脾胃虚损,则产生多种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不能进食。因此,他将补脾开胃进食作为调补脾胃之大法,并创制七珍汤、人参丸、白术散等作为代表方剂。以上诸方,都是在《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如:加补脾气之黄芪、益脾阴之淮山、和中之粟米,即为七珍汤,功能“开胃养气进食”;若增黄芪、淮山与滋阴生津之石斛、五味子,即为人参丸,功能“平补五脏虚羸、六腑性弱,充肌肤,进饮食”;益以理气之厚朴、桔梗,温中之干姜、桂心与补血之当归,即为白术散,功能“和气调中进食”。可见,恢复正常进食,是许氏调补脾胃的一大特点。

1.2肝病邪盛,抑肝扶脾

对于肝病邪盛者,许氏认为应施以抑肝扶脾之法。《本事方》载江苏仪征名医王思和,治元符一患“头眩瘛疭抽掣”病人,治用续断汤、山芋丸、独活散三方。许叔微认为此证虽然病变在肝,但王思和治疗并未专责之肝,而忽略脾胃。因肝病邪盛,必乘胃害脾,脾主四肢,故见肢体瘛疭抽掣证候。王思和以抑肝扶脾法主之,所用三方中,除用治肝之药,如龙齿、白芍、防风等品外,还配合人参、白术、淮山、茯苓等扶脾之药,深得许叔微的赞许,说明许氏认为它脏疾病应重视调治脾胃。

1.3劳心劳神,虚当补子

《难经·七十难》对于脏腑虚实补泻,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大多奉为圭臬。对此,许叔微却能从实际出发,抒发不同见解。

《本事方·伤寒时疫》载劳心劳神验案,病由伤寒不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许氏诊为劳心伤神、营卫失度,他一反“虚则补其母”治则,不议补肝,却提出治当补其子,从补脾入手,使“子继我而助我也”,以补脾汤主之,通过“益其脾”而达到“解发其劳”的效验。补脾汤方乃北宋著名医家朱肱所创,为《伤寒论》理中汤加陈皮、青皮。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明确指出其主治“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腹疼气不利”证候。许氏以之治疗劳心之证,不仅说明他在理论上能打破经典的束缚,师古而不泥古;而且也证明他在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的重视程度。

2.重视肾根

许叔微极其重视肾的作用,提出“太溪肾脉为根蒂”,突出强调肾乃一身之根蒂。在临床实践中,他既重视肾脏本身的病变,也未忽略它脏疾病与肾的关系。

2.1补益肾脏,重在滋润

许氏提出:益肾重在滋润,而滋润又当以地黄为主。他列举仲景八味丸、深师增损肾沥汤及当时盛行的香茸丸予以印证,指出这些均为正补肾经之方。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如明代温补学派张介宾治疗肾命水火亏虚之证,以填补真阴、滋养精血为大法,尤以擅长运用熟地而著称,推崇此药“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这实际上是沿袭了许氏之说。

同时,许氏反对以刚燥之剂入肾,他根据《内经》“肾恶燥”的理论,指出硫磺、附子、石钟乳等刚剂“用以助阳补接真气则可;若之补肾,则正肾所恶也。”

2.2肾闭精泄,导通肾气

许氏认为肾脏功能正常,则“肾气藏精,肾能摄精以生育人伧者也”,故精泄一证,多责之肾。尽管如此,他并非一味补肾,而是强调辨证论治,区分虚实:虚者下元虚惫,精不能禁,宜服茴香丸以温补固涩;实者乃年壮气盛,久节淫欲,经络壅塞,宜服清心丸,方名清心,主药仅黄柏一味,以冰片为佐,煎浓麦门汤送下,实为清利下焦湿热相火之剂。

值得一提的是,许氏特别指出还有一种肾闭精泄,其病机为:肾气闭而一身之精气无所管摄,故妄行而不时也。对于此证,他别具匠心,创制猪苓丸“导肾气使通之”,药仅2味,缓急以与之,三五服皆随手而验,说明他于此证的治疗得心应手,这也是他重视肾根思想应用于临床的独到之处。

2.3肝弱筋急,调治肝肾

他说:“大抵筋者,肝之合也。”但他又提出:“经言十二经络各有筋。唯足少阴之经,自足至顶。”故筋急之病,还与肾有关联。概而言之,其病为“肾气绝而肝肾二脏受阴气”所致,并创制木瓜煎主之。此方用药亦仅两味,木瓜柔肝,地黄益肾,属调治肝肾之方。这也是许氏论治它脏疾病重视肾根的一个例证。

3.肾重于脾

许叔微既重视脾胃,更重视肾根,两者相较,对肾的重视甚于脾胃。他形象地将脾胃喻为鼎釜,肾阳真火喻为柴薪之火力,并谓“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不熟,其何能化?”认为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肾阳真火的温煦。许氏这一“肾重于脾”的思想,主要包括补脾常须暖补肾气和补脾不验、更当补肾两大观点。

3.1补益脾胃,常须暖肾

许叔微在分析消渴病的病机时,指出人体在正常状况下,腰肾气盛,肾中“真火”能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则精气能入骨髓、合营卫、行血脉以营养周身,津液润上,不病消渴。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暖气上腾,则板能润。若腰肾虚冷,不能蒸化谷气,则脾胃乏运化之能,肺脏失煦布之功,精气不生,阳气不升,肺干而渴,则病消渴;犹如釜底之薪,而无火力,水气不蒸,覆板终不得润。许氏这一形象比喻和精辟分析,旨在说明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依赖肾中“真火”的温煦。因而若要维持脾胃功能正常,必须经常暖补肾气。从这个意义说,应该是“肾重于脾”。

此外,从许氏所创制的温脾汤、实脾散等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中,喜用附子、肉桂一类温肾之药,也反映他“肾重于脾”的思想。

3.2补脾不验,更当补肾

许氏以补脾开胃进食作为治疗脾胃虚损疾病之大法。但若病情严重,运用补脾药皆无效验,仍不进食,许氏认为不可全作脾虚,此时肾气必然怯弱,真元必然衰劣,又当改以补肾为主,代表方剂为其创制的二神丸。药物也只两味,以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温脾调中,合为温养肾脾之方,为治疗脾肾亏损疾病另辟新径。明代温补学派的先导薛已,治疗脾胃虚脱证候,提出补脾不应,急补命火,以八味补火生土,推溯其源,当为许氏补脾不验、更当补肾的学术观点。

校核

周晟芳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微信营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jd/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