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若秋气生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1 节气概说 每年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今年的大暑时间是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 “大暑”“小暑”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天气开始闷热,土地变得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致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2 农事农谚 大暑以后,正是紧张的双抢季节,“禾到大暑日夜黄”,对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农忙开始了。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适时收获早稻,可以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收,还可使双季晚稻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必须及时浇灌。 需要抓紧抢收抢种的农谚:“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大暑,不熟也熟”;“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等。 描述大暑炎热的谚语“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3 节气习俗 吃仙草 大暑节气,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仙草除了帮助治病外,还有保健预防效果,也就是古代所指的“治未病”功能,除对抗外在环境产生的自由基,保护人体免于受到其侵袭,提高免疫力,降低癌症的发生。 煲消暑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其余的材料亦可添加薏米、扁豆、木棉花、灯芯花、土茯苓、泽泻、猪苓等祛湿利水的中药材。 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 4 节气养生 药师法门大暑养生方 早上喝碗蜂蜜生姜汤。晚上吃2粒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都可以。这样可以把大暑这个节气的火好好地运用起来了,将体内的寒气全部驱走,冬天就能阳气具足。 大暑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季节,需注意饮食调理与卫生,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传统中医认为,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腹泻等阳虚症,到了夏季尤其需要调养。“三伏贴”就是防治的方法,每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伏天里,人们要避免过度劳动和运动,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锻炼身体,有慢性病史的人,尤其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较大,要格外注意。很多人在夏季喜欢游泳健身,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发生抽筋和感冒。 编辑:惟晟 图文:源自网络及金容山观音寺 审核:金容山观音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7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克林林可霉素的4种死法
- 下一篇文章: 中药一必考知识点总结,40个高分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