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我是从治小儿发烧体会到这两个方的联系性的,这两个方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小儿发烧,遇到的比麻桂类要多得多,其核心药物都是芍药的作用--通肌表。

大部分的小儿发热,表现为无汗,不怕冷,用麻黄桂枝类发汗吧,没有恶风寒的表现,强行用下去,也往往效果不佳,体温烧得更高,汗就是发不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百姓常说小孩阳气足,大冬天的不怕冷,确实有那么回事,小孩体表的能量相对充足。所以小孩发烧,往往都以不怕冷多见,体表的能量即便是在生病的情况下也还是足够的。

另一方面小孩容易嘴馋,容易吃杂吃多。所以小孩的发烧,挺大一部分带有“里面”的问题。家长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们相约去玩,一顿海吃猛喝后,家长们就会有预感--怕是又要发烧了。

我师兄有句话讲得好,“女人的病都是“扛”出来的,男人的病都是“作”出来的”。我给加了一句,小孩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最早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治小儿发烧是因为有相当典型的表现:发热身无汗,小便尿频尿不尽,或小便次数特别少。

有验过几次后每次遇到发烧无汗不怕冷的小孩就会特别仔细地询问小便的情况,叮嘱孩子妈妈细心观察。

有些小孩的小便不利是相当隐蔽的,2岁以下孩子兜尿不湿,就更难确认到小便不利的情况了。

如此可以从里饮的其他方面来考察:如舌苔湿腻程度、咳、晕、呕、喝水情况、胃口、大便情况,多方面综合起来看。

很多小孩发烧用这个方法解决了。

就在我骄傲地以为小儿发烧不那么难的时候,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患儿发烧38.5,无汗,不怕冷,舌红点刺,舌苔白厚湿腻,小便次数少,量少,不喜饮,纳差,咳嗽,喜卧,头晕。

我一看,发热,无汗,不怕冷,小便尿少,那不就是去桂加苓术嘛,肌不通,并有停饮阻滞。

至于纳差,不喜饮,把小柴胡汤合上就好了。

结果却是无效,没有出汗,体温也没有降,还上升了一点点,小便也还是次数少,量少,咳嗽更频了,舌红益明显。

于是想着:既然是水饮停滞阻碍津液通道,有小便不利,热象明显,何不把泽泻和猪苓用上,帮助去停饮和里热呢?

于是上方加泽泻和猪苓,又服了一剂。

还是无效,咳嗽益加频繁,精神状态变差,嗜卧懒动,唇脸带红色。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患者家长告诉我,一下午就大便稀了三次,臭味明显。我瞬间想到了黄芩汤。

小便量少,头晕,也没往方子里加苓术,因为黄芩也是“通水”的。

效果很好,只用一剂体温就退了下来,咳嗽显减。

后来我治小儿发烧,只要是无汗不恶寒的,就会特别留意鉴别是桂枝去桂加茯苓(有时合小柴),还是黄芩汤。

我总结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饮证明显,热证并不明显。见有热象就加猪苓泽泻,这样的方法并不太成功,效果不理想。

如果见到了水饮的表现,又见到了明显的热,比如咽痛,舌红,鼻息热,咳频似欲喘,这时候大概就应该考虑黄芩汤了。

不一定非得见到下利或呕,有时反而是不解大便的不见呕的,也不能排除黄芩汤。

只要根据症状,能辨识出是里或半表半里的水有了不通,堆积了热的状态,就有用黄芩汤的机会。

黄芩汤证有时也会有小便次数少,小便热等看似苓术类证的表现,要注意加以鉴别。

黄芩汤就只有四味药,每次开出去取效后都会“被炫技”,获得患者家长们的赞叹,“居然药少的比药多的还管用”,“这药味少到不可思议,还相当管用,明医生真牛啊”。

不仅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连我这个处方者也觉得不可思议,看似纷繁复杂的病情,有些看起来还相当重,快要到昏睡不醒,高热惊厥的状态了,居然就四味药,四两拨千斤了。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和小柴胡汤对比,多了通肌表的芍药,这个好理解,方子设定就是通肌表和通半表半里的。

小柴胡汤与之对比,多了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如果把半夏生姜算上去,就只多柴胡和人参了。

很奇怪的是,小柴胡汤合芍药,包含了所有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里该有的药,却并不能代替黄芩加半夏汤所能起到作用,为什么会这样?

多出来的柴胡和人参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

兴许是因为多用药后指挥身体要做的动作太多太分散,反而最紧要的工作没有集中力量去做,造成无效的吧。

总结:

1、小儿发烧多以无汗,不恶寒多见,这时候常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与黄芩汤。

2、去桂加苓术汤与黄芩汤都可以见到水饮的症状。

3、去桂加苓术汤热象不明显,黄芩汤会有相对明显的热象。

喜欢我的,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