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乌发口服液能不能治脸部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44169.html

年的时候,在河南南阳举办了第二届张仲景学术国际研讨会,之后刘渡舟及赵清理教授作为主编,征集当时的健在的老中医及中青年的论文,论文的选择”宁缺勿滥“,对于每一篇文章就要有创新之见,有启发读者的意义,全书收载近篇文章,包含了刘渡舟、何任、万友生、班秀文、谢海州、张琪、欧阳锜、柯雪帆等前辈亲自撰写的文章,对于后学者有一定的学习意义。本系列会逐渐摘录这些前辈发表的文章,大家一起学习。

临床上有很多医家精于临床,少于理论,特别是一些临床经方家,医院或大学教书,但是数十年于临床一线救死扶伤,对于不少疾病的治疗都有很深的认识,今天学习的就是临床医家舒鸿飞谈经方应用四要点,舒鸿飞老先生写的《杏林40年临证手记》也是一本非常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书,大家可以去看看。经方应用四要点

医院() 舒鸿飞

笔者在临床中喜用经方治疗疾病,且偶有所得,今不揣鄙陋,谈谈运用经方的四个要点:

一、抓住主症围绕主症用经方

主症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抓住主症,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因而,根据主症来运用经方,就成为运用经方的一个要点。

所谓主症,就是这一病证所独具的,能够反映其本质的,区别于其他病证的独有表现。如麻黄汤证的恶寒无汗,葛根汤证的项背强几几等。抓主症,源于仲景《伤寒论》,其“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告诉我们,只要见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主症之一,就可用小柴胡汤治疗,而不必待其证候完全俱备。这为抓住主症运用小柴胡汤奠定了理论基础。仲景恐后人不解其意,还反复举例示之:“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设胸满胁痛堵,与小柴胡汤”;“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必须明确的是,这种“但见一证便是”即抓主症的方法,并非专为小柴胡汤而设。如“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渴欲饮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按之心下满痛者……宜大柴胡汤”等也是其例。都为抓住主症,运用经方,提供了范例。

例1:杜某,男,32岁。5天前露宿户外而起病,现正盛夏却着长衣任日光暴晒,仍恶寒不减。前医曾用香薷饮治之,然无效。余视其舌淡苔薄白,脉浮而有力,问之未曾出汗,遂以麻黄汤治之。本院一老中医见状,私下嘱我,盛夏用麻黄汤,慎之,慎之!余谓:有是证则用是药,何惧之有?径用之。果一剂药后,脱去大衣,两剂药后,诸症悉失。

《内经》有一日太阳,两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本草纲目》谓“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本案患者发病于盛夏,且病已六日,理当禁用麻黄汤。然前医用香薷饮无效,显见病重药轻。笔者抓住其恶寒无汗这一主症,辨为太阳伤寒,用麻黄汤治之,果获殊效。

二、剖析病机对照病机用经方

某些疾病与所用方剂之间,从表面上看,好象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分析某病病机与某经方所主治病症病机之间却有病因、病性等内在的联系。据此,即可将经方借用来治疗某些病症,从而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

例2:梅某,女,27岁。产后大便困难已20余天,某医以养血增液治疗无效。现大便三五日一行,艰涩难解,但腹无所苦,伴终日自汗,时时恶风。视其舌淡红少苔,脉之浮虚。综合脉症,考虑此便秘乃营卫不和所致,拟桂枝汤加味:桂枝10克,杭芍10克,当归12克,炙黄芪15克,肉苁蓉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五天后复诊,诉服上方五剂,自汗减少,大便较前通畅。效不更方,续服五剂。一月后云自汗得止,大便亦恢复正常。

此例便秘,前医曾用增液汤加味,然服药则通,停药则秘,患者失去信心,就诊时云:但治其自汗可也。但自汗与便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盖自汗虽为营卫不和所致,但汗又为津液所化,人身津液布施本有常度,汗出则津液外泄,肠中津液亦因之减少,致肠道失润无水行舟而致便秘,故本例便秘本于营卫不和。增液汤仅针对无水舟停,而无水舟停却本于自汗,故用之则通,停之则秘。桂枝汤治其自汗,汗止则津自还,肠自润,便自调,不治便秘而便秘得除。此后凡遇便秘,只要伴自汗者,均以桂枝汤治之,从而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三、辨明经络根据经络用经方

仲景以六经论外感热病,而六经各有主方,手足六经的循行有一定部位和走向规律,因此在临床上对一部分疾病就可辨明经络所属,而有针对性地运用经方治疗。

例3:孙某,男,32岁。右足背外侧缘至第四五趾疼痛数天,经拍片检查骨骼无异常。前医据其扭伤而施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3剂,并辅以理疗,疼痛不减。现行走借助于拐杖,着地则痛不可忍,伴口苦、恶心,视其局部不红不肿,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思索再三,并查经络循行图,认为瘀在足少阳胆经,致足少阳经络之气不利,拟小柴胡汤去人参,加牛膝,延胡索各10克。两日后途中路遇患者,云:当日一剂药尽,疼痛大减,两剂药后,疼痛即止,现行走如常。

足少阳胆经,“其直行者……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踝,沿足背前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今患者疼痛部位和走向与此相合,又伴口苦,恶心等少阳见证,可见瘀在足少阳经,致经气运行不利,不通则痛。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气,加延胡索活血止痛,加牛膝引药下行,药到病除,并非偶然。

四、依遵古训注意煎服和调理

运用经方,固然必须抓主症,解析病机,辨明经络,但还要注意煎服之法和饮食调理,否则会功亏一篑。

例4:刘某,女,40岁。右侧肢体冷痛一年,遇寒痛甚,得温减轻。时逢伏天,穿长袖衣裤,尚恶风汗出,伴倦怠,纳呆。观其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脉之沉滑。此乃寒痹,表里阳虚,营卫不和。拟用甘草附子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活血通痹。然住院2月余症状仅有轻微改善,抗“O”仍达1单位,血沉45mm/H。余沉思后悟及,是否煎法不当乎?遂仍用原方8剂,嘱将附片先煎半小时。药尽复查,抗“O”降至单位,血沉20mm/H。续服6剂,诸症消失;抗“O”正常。

例5:胡某,男,45岁。醉酒后心下痞塞,按之不痛,口干,恶心,视其舌苔薄黄,脉浮数有力。此为热痞,当用大黄黄连汤泻心汤。予原方两剂,然服后诸症依旧。辨证无误,选方亦无不妥,不效之因何在?仲景原方后说:“以麻沸汤(滚开水)两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嘱按法取汁服用,果2剂病除。

例4与例5误在煎不得法。前者误在煎药时间过短。盖附片为治寒痹要药,气厚味重,久煎方可发挥其祛风胜湿之功,并去其毒性。后者则误在煎药时间过长。因热痞乃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塞不通,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均多为苦寒之药,气厚味重,若煎煮时间过长,必不能走胃肠而行泻热之功,仲景用麻沸汤渍之须臾绞汁者,意欲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清上部无形之邪热。上述两例初诊时误在煎法不当,在煎药时间上当长者却短,宜短者却长;在服药方法上亦不遵仲景之训,致使辨证虽准,选方虽当,却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后分析不效之因,按法煎服,果收良效。可见运用经方,必须依遵古训,注意调护和煎服方法。

今天没有划重点。

文章内容摘自《当代医家论经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编/刘渡舟、赵清理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脑垂体疾病的经验

风湿热痹的经方治疗——学习潘文奎老前辈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湿热之经验

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病的专方——学习杜雨茂老前辈猪苓汤治疗肾脏疾病的经验

医之源头在民间——高齐民老先生的蜈蚣鸡蛋散治淋巴结核

中医前辈介绍系列:出道即巅峰——且看曾经上海滩年轻小中医陈存仁成长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