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中医的ldquo六淫ldq
此平台由广东绿恒制药有限公司推出。 普及中药知识,是绿恒人一份社会责任! 人生活在环境中,人体自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疾病就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对于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虽不像现代医学那样,有一套建立在病理学、微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解释。但中医运用了中国传统辩证法,对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对疾病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识,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对于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中医总结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所以又称“六气”。今天,小编专门来讨论一下这个“六淫”。 所谓“六淫”其实就是六种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条件,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然而,如果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太过、不足、非其时而有其气等等情况(所以称为“淫”);或是气候变化虽无异常,但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都可能致使人体生病。故“六淫”又称为“六邪”。 总的来说,六淫与气候与人居住的环境密切相关。既可能单独一种邪气侵入人体致病,也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入侵致病;在致病过程中,各种邪气之间还会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复杂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邪气还可能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后就可能转化为热。另外,六淫多通过肌表、口鼻等途径入侵人体,所以有“外感六淫”的说法。下面,再分别介绍一下六淫中的各种邪气。 一、风邪:是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任何季节都可能有风邪,不过以乍暖还寒的春季最盛。不注意随时添加衣服、吹风扇、叹空调、晚上睡觉未保护好腹部等都可能招来风邪。风邪入侵常见的表现为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风邪入侵后,其性善行而数变,表现为痛无定处、风疹块此起彼伏等。风邪乃“百病之长”,因为常常以风邪为先导,寒、湿、燥、热、火等其他的邪气也依附着进入人体,形成“风寒”、“风湿”、“风热”等诸多病症。所以人们必须注意防风邪的入侵,尤其是病后体弱、老人、小儿等抵抗力降下的人群。 正因为风邪往往不是单独入侵,情况比较复杂,所以用药方面也必须辩证论治。如疏风泄热可用银翘散;祛风散寒可用荆防败毒散;祛风养血可用大秦艽汤;祛风除湿用羌活胜湿汤;平肝息风用镇肝熄风汤等等,须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症候用药。 二、寒邪:为阴邪,故易伤阳气,从而影响其温煦气化作用,导致阳气衰退的寒证。常见的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其性凝滞即寒邪易使经脉的气血不通而出现疼痛症状;其性收引,即寒邪易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常表现为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去除体内寒邪最常用的中药是姜,这是一味最便宜而且易得到的袪寒助阳中药,在民间,对急性受寒者常常是一碗姜汤就能解决问题。其次花椒也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的功效,不过多以泡酒擦患部或艾炙等方法用药。此外,香薷、荜澄茄、羌活、肉桂等中药也常用于驱除寒气。不过小编同样要提醒各位,寒邪也不是单独侵犯人体的,往往与风、湿等邪气同时入侵,所以必须进行仔细的辩证再考虑用药。 三、暑邪: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侵入人体多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脉洪大等;其性升散,耗气伤津,导致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心烦闷热乱不宁、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即中暑)等;暑邪多狭湿,往往裹挟着湿邪一起入侵人体,导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症状。 目前已值夏季,正是暑邪易侵犯人体的季节。一旦中了暑邪,如症状不太严重,有些祛湿的中药可以选择,如藿香、佩兰、香薷、荷叶、金银花、竹叶、薄荷等,单味药就可以袪除体内暑邪。当然,暑邪侵犯人体往往也不是简单的一种邪气,风邪、湿邪等等也往往夹在其中。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情况比较复杂,不是应该找专业中医师诊治。 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其性重浊,常导致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着等症状;其性粘滞,即湿邪多粘滞不爽,病程缠绵难愈,的反复发作,如湿疹;其性趋下,易袭阴位,水肿多从下肢开始。 岭南地区湿气最盛,所以非常重视祛湿。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有很多,如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木棉花、扁豆、赤小豆等等都是很好的祛湿药。这些药物都是“去湿粥”、“清补凉”之类的食疗方所常用的。另外,凡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的中药也都有化湿功能,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同样,湿邪也不会单独侵犯人体,常与风、寒、暑等邪气一起入侵人体。所以最好还是找专业中医师辩证用药。 五、燥邪: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常表现为:口鼻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等;燥邪最易伤肺,常导致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等症状。在四季中,秋季是最易发生燥邪侵犯人体的季节,是为“秋燥”。 如果受到了燥邪的侵犯,就要“润燥”,重点是润肺燥。润燥的中药也有很多,常用的如玉竹、百合、杏仁、麦冬等。不过润燥也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与滋能同时;因为燥邪最易侵犯的是肺经,所以润燥常常是润肺燥;燥邪还经常与火邪同行,所以润燥往往同时要清火。润燥在中医临床上有润燥清火、润肠通便、清燥润肺、润燥增液、润燥养荣等多个方向。所以最好还是找专业中医辩证施药。 六、火邪:为阳邪,其性炎上,觉表现有:高热、恶热、头昏、头痛,更严重的还会出现神昏;火易耗气伤津,常导致口渴喜饮、咽干唇燥、舌质绛红、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火邪还易升风动血,常导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吐血、咯血、便血、皮肤发斑等症状;火邪还易致肿疡,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热、化脓,是为痈肿、疮疡,最普通的就是我们平时上火脸上出“痘痘”。 人上了火,那就得清火。中药中能清火的药物很多,但同样也要辩证。火邪侵入的经络不同,用药也不同。如清肺火应用黄芩,清心火应用黄连,清下焦火应用黄柏,清肝火应用菊花,清肾火则以地黄最拿手。另外上火还分虚和实两种情况,用药又有不同。所以还是需要专业医师来判断。 良方须好药,绿恒中药,只配良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4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白发秃发,这个古方有诀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