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肾系病证

肾藏精,寓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动之根,故称先天之本。肾的藏精功能减退,不仅可因精关不固而致遗精、早泄,还可由于精气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机体的生殖能力,导致阳痿、不育。

肾主水液,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肾与膀胱相表里,若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出现淋证、癃闭、尿浊。此外,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日久不愈,可致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浊毒壅塞、形成关格。

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可将水肿、癃闭、关格、淋证、尿浊、阳痿、遗精、早泄等归属于肾系疾病。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致眩晕;肾水不足,阴不济阳,虚火上越,心肾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肾不纳气,气不归原,可致哮喘;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可致五更泄泻;肾精亏损,脑髓失充,可致健忘、痴呆。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隶属于各个脏腑系统。此处,其他脏腑病证迁延不愈,久必及肾,亦可导致肾系病证的出现。因此,临证时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第一节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论治。

《黄帝内经》对“水”的病因病机、症状、发病脏腑和主要类证鉴别都有所阐述,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饮食失调、气道不通等;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其中“以肾为本”;治法方面提出要衡量轻重缓急,采取发汗、利尿、荡逐水积等不同方法,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把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四型,此外,又对“五脏水”的辨证作了专条叙述。《金匮要略》对四水阐述较多,大意是以风水、皮水属表证,正水、石水属里证。在治则上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用于风水、皮水等表证的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宋·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严用和认为水肿属于虚证者多与脾、肾虚有关。《严氏济生方·水肿门》说“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治疗上要“先实脾土……后温肾水”,把脾胃虚寒作为病机的主要矛盾,实脾饮命名取义也在乎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所持三纲病机学说(水病以肺、脾、肾为三纲),论亦类似,都认为本病为肺、脾、肾相干之病。因为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这些都是命门学说在水肿病机上的具体应用。至此水肿病的肺、脾、肾三纲病机学说已经成立。

水肿的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此即《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犯肌肤疮毒,或咽喉肿烂,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正如《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饿,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如《景岳全书·水肿》言:“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阖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或因劳倦久病,脾肾亏虚,津液转输及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化或兼夹。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他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是由水肿发展为关格。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一)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2.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总量、抗核抗体、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等有助于水肿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鼓胀、饮证水肿主要影响肺、脾、肾而致水气通调失职,水泛肌肤,四肢皮色不变,发病时头面或下肢先肿,甚者全身浮肿,可有喘息但先肿后喘,多伴有尿量减少。鼓胀主要影响肝、脾、肾,脾虚木贼,湿热相乘,水聚腹腔,单腹肿胀,青筋暴露;病重时或兼下肢肿,或先有积聚后成鼓胀,有时小便减少。饮证由水气射肺所致,病位在肺,水凌胸肺,久咳喘逆后面目浮肿,其形如肿,实不是肿;严重时可见身肿,先喘,久喘才成肿胀,小便初正常,后偶有不适。

(一)阳水

1.风水相搏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

本方由麻黄、生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

2.湿毒浸淫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前方宣肺利尿;后方清热解毒。如脓肿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湿盛糜烂者,加苦参、茯苓;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疮疡色红肿痛者,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

五皮饮由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组成;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生姜、大枣组成。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

4.湿热壅盛

临床表现: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

本方由槟榔、大腹皮、茯苓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商陆、木通、生姜组成。若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湿热化燥伤阴,口燥咽干,可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

(二)阴水

1.脾阳虚衰

临床表现: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

本方由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木瓜、厚朴、木香、槟榔、草蔻仁、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加人参、黄芪;若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

2.肾阳衰微

临床表现: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真武汤。

本方由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组成。小便不利,水肿较甚者,合五苓散并用;神疲肢冷者,加巴戟天、肉桂;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加党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蛎、黑锡丹;心悸,唇发绀,脉虚数,加肉桂、炙甘草,加重附子剂量。

3.瘀水互结

临床表现: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或有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桃红四物汤由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组成;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前方活血化瘀;后方通阳行水。若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椒目、泽兰;如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可合用济生肾气丸;对气阳虚者,可配黄芪、附子。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阳水多由感受风邪、疮毒而来,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浮肿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身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有力。阴水多因饮食劳倦、先后天脏腑亏损,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所致,发病缓慢,浮肿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身冷不热,不渴,小便或短但不赤涩,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

2.辨病邪性质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辨脏腑水肿有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少气,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水肿日久,纳食不佳,身重倦怠,苔腻者,病变部位多在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者,病变部位多在肾;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心。

4.辨虚实年青体壮,病程短,发病迅速,肿势急剧,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秘结,多属实;年老体衰,病程长,浮肿按之如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多属虚。阳水病久,失治误治形成阴水,由实转虚;阴水复感外邪,而致水肿加剧,则转阳水,但证属本虚标实。

(二)治法方药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临床应用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发病初期用发汗、利水,方用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等。水肿甚、形体壮者可泻下逐水,方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使用时中病即止,不可久用。脾虚水停且兼瘀血,可用当归芍药散。若水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水肿消退后,亦可服用参苓白术散以善后。肾阳虚患者,浊毒内闭,见神昏欲寐、溲闭、泛恶,甚至口泛尿臭或兼头痛烦躁,加大黄、半夏、黄连。对于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利水,可重用赤芍。水肿日久不愈,可导致脾肾衰败,或湿浊内蕴,可形成严重变证。如浊毒内蕴,湿热壅塞,胃失和降,形成癃闭、关格,见二便不通、恶心呕吐;或肾精内竭,肝风内动,而见头晕头痛、肢体颤抖;或阳虚水泛,上凌心肺,而见心悸胸闷、喘促难卧;或邪闭心窍,而见神昏肢冷、面色晦滞、泛恶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以上均是水肿的严重变证,应密切观察临床变化,及早发现并治疗。

1.治肿宜活血利水、补气温阳。水肿的治疗要依据患者的不同表现辨证论治,对于顽固性水肿,应注意活血利水药、补气温阳药的应用。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瘀水互结,治当化瘀行水,可用泽兰、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水之停留,总由气虚阳微所致,脾虚不能运化,肺虚不能输布,肾虚开阖失司,故当益气温阳,可选用生黄芪、白术、山药、扁豆、制附子、桂枝等。

2.慎用肾毒性药物。由于水肿患者易于感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须考虑到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选择品种、合理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此外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青木香等,亦可导致肾脏损伤,应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水肿常因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加重,故应注意适寒温、避风邪;注意调摄饮食,平素宜清淡;劳逸结合,调畅情志。体虚易于外感者,可服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水肿患者宜戒烟、戒酒,避辛辣;肿甚者,断盐酱;定期验尿、复查肾功能,泡沫尿者尤应注意;水肿而尿少者,每日记录液体出入量。

水肿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病证。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治疗方法,阳水应发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为主,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健脾理气等法;阴水当温肾健脾,以扶正为主,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须视病情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

当前肾性水肿的治疗最主要是注意有无蛋白的丢失。时振声根据慢性肾炎水肿和蛋白尿难消的特点,提出治疗慢性肾炎八法:宣肺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水肿,中医辨证属于风水或皮水者,风寒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风热用越婢汤等;健脾利水法用于脾虚水肿,为治水肿之正法,方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温肾利水法适用于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等;育阴利水法适用于肾阴亏虚,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猪苓汤、知柏地黄汤;活血利水法用于血水互结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等;行气利水法用于气滞水停者,方用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清解利水法用于湿热、毒热所引起的水肿或水肿日久伴有郁热者,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八正散等;食疗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水肿,日久顽固不消,身体虚弱,尿检大量蛋白丢失,血浆白蛋白极低,中医辨证多属虚劳者,常用食疗便方有《千金》鲤鱼汤、《外台》鲤鱼汤、黄芪炖鸡、赤小豆粥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景岳全书·水肿》:“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症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以尽言。”

《医门法律·水肿论》:“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