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猪苓的成长,还有野生猪苓的采挖方法,来学习一下吧。

(一)成长与环境

1.菌核的成长环境

猪苓喜生于气候凉爽的山林土壤之中,山上多为次生林,以桦树、枫树、柞树、柳树、山毛桦等衰老树或半朽的根周围为多。其地面为落叶腐烂而形成厚达几厘米的腐殖质土。猪苓成长的这些地带,坡度常在35~60度之间,土壤较为干燥,排水也较好,以早晚都能照射太阳的地方为多。在猪苓成长的地表及腐殖质层中,比较容易发现蜜环菌菌索和被蜜环菌侵染过的腐木和树桩,晚上剖开可见到荧光。同时,在猪苓窝及猪苓菌核块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蜜环菌菌索的缠绕。

2.菌核萌发成长的温湿度

菌核在10厘米深的地下,旬平均地温为9.5℃时,菌核就可以萌发。但是比例不大,而且成长缓慢,只是在黑色的菌核外皮上生出白色的点状物,即苓芽和苓头。在旬平均地温达12℃以上,土壤含水量在30%~50%的环境下,猪苓菌核的萌发率迅速提高。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地温的升高,苓芽可以迅速增大。如山西地区,到6月下旬菌核就进入萌发与成长同时进行的时期,并且要持续到10月中旬。从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在平均地温低于10℃时,苓芽很少发生,或发生后也难于长大,菌核处于休眠状态。5月以前,苓窝土壤含水量较低,约在22%~24.5%。菌核如露于土表,容易失水干燥萎缩,使不能正常萌发,但并不都丧失生活力。猪苓菌丝成长的适温为25℃,菌核成长的适温不超过20℃。

3.子实体形成

猪苓菌核在夏秋季节可以长出子实体,即猪苓花。但是,并不是每一窝菌核都可以长出子实体,通常情况下多数苓窝不长出子实体。能长出子实体的苓窝,其菌核多分布于土壤的上层,这是因为子实体的菌柄着生在接近土表的菌核上。与多数食用菌一样,猪苓子实体的形成也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且盛产于多雨的三伏天。长出子实体的菌核,可以成长新苓或不会再长新苓。子实体能不能形成,与菌核的体积还有数量没有关系。

4.新生菌核的变色与成长

由黑色的老菌核上长出的苓芽(以后长成菌核),在正常是成长过程中呈白色。如果新生的菌核表面变褐,甚至变黑,则为停止成长的象征。苓芽常不能全都长大,多数会发生变色而停止成长。变色的菌丝遇到适宜的生活条件后,也会重新长出苓芽。苓芽可以发生在幼嫩的菌核上,也可以生于老菌核上,因此,猪苓的菌核具有连年成长和隔年成长的现象。

5.菌核的繁殖

猪苓菌核的无性繁殖增长率很低,这是由于大部分菌核的苓芽在成长过程中都不能长大。人工培植与野生的猪苓的苓芽不能长成菌核的原因即如此。野生的也有80%的菌核块不能长成新苓。但采用与蜜环菌伴栽的方法能显著提高猪苓繁殖的增长率。

6.与蜜环菌的关系

猪苓的成长与蜜环菌有着密切的关系。野生的猪苓多成长于桦树、枫树和柞树的根际,但若采用桦木、枫木和柞木进行人工培植却不易成功。野生猪苓绝大部分成长在带有蜜环菌的树根和腐殖质土层中,依靠蜜环菌来获得自身生活中所需要的养分。而蜜环菌则依靠鲜木、半朽木、腐殖质土层中的养分来供自身生存。猪苓离开蜜环菌不能很好地成长发育。

(二)野生猪苓的采挖方法

采挖野生猪苓要了解其生活和生态环境,前已述及。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猪苓子实体多产生于夏秋季节,尤以三伏雨天为多。因此,夏季雨后进山,一旦见到地上有猪苓花,即可由此挖下去,一定会有猪苓。

二是猪苓喜生于枫、桦、柞树的根际,在这些地方若地面隆起,踩之松软,地面小草发黄,甚至出现干枯,而周围却茂盛,则发黄小草的地下一定有猪苓。

三是若枫树、桦树等成长不好,有的树木甚至枯焦变黄,说明树的附近可能有猪苓。

四是早晨露水未干时,树林中地面比较干的地方,或者在小雨、阵雨后寻找地面较干的地方,可能有猪苓。

五是有时地面龟裂,会露出猪苓。

六是在挖到第一窝猪苓后,注意其主根所走的方向,在主根的附近再挖就会找到新的猪苓窝,这些新苓窝可能呈三角形、直线形或梯形分布,这称为“就苓找苓”。

七是林中土壤是上肥下瘦,上部多为黑色腐殖土,下部多为黄沙土,菌核在上层土壤中成长的数量常多于下层,挖出上层后,继续向下挖去,可能还有猪苓。猪苓窝有鸡苓窝和母猪苓窝两种,前者每窝能挖猪苓2.5-3千克,后者每窝能挖猪苓35~40千克,并且成长规律为3窝、5窝、9窝三种,产量很高。

以上就是猪苓的一些培植成长知识,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培植猪苓,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使大家在培植猪苓之前有更好的准备。大家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可以在底下留言,多多







































元旦白癜风预防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