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洗浴文化老祖宗是如何洗澡的
古代人怎么洗澡?不是一辈子只洗三次么?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入土洗一次。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洗发;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洗澡。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古代人洗头发用的有皂角、猪苓和淘米水。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淘米水,称潘。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看来我们一周工作五天的习惯,老祖宗早就发明了。 沐浴也与当时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 《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 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 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的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 在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可见洗澡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爱干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禾悦指南君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2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冷知识3古人的如何沐浴
- 下一篇文章: 马云花1200亿投资健康你还在犹豫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