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7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甘,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2)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赵本有“枝”字)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解析 本条论述汗出津伤与太阳蓄水的证治。足太阳之腑为膀胱。膀胱本寒而标热,在生理上为寒水之腑,故在病理每理每多水证之变。本条前半段叙述汗后津伤,胃中干而见口渴,烦躁不得眠之证,乃假宾以定主。重点在后半段论述汗后气上,致使膀胱蓄水,而见烦渴之证治。两证随都有口渴见证,但病机不同,治法各异,病类论述,以资鉴别。 发汗后以致大汗出,是汗不得法,必然伤津,而使胃中津液亏乏。阴虚则阳盛,津亏则气燥,阳明不和,则心神不宁而烦躁不得眠。津乏于内,比求助于外,故口渴欲得饮水。证轻者,可嘱病人少地饮水,使津液慢慢地恢复,待胃气自然调和,则不药而愈。在汗后津伤气耗之余,胃气弱而不行,切记暴饮而图快于一时,以免导致胃中停饮。若胃中燥热较甚,用上法而不解者,可酌与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 若在大汗出后,脉仍浮且身有微热,此为太阳经表之邪未解。而又见“小便不利”、“消渴”,则为太阳膀胱腑气不利。由于经脉络属于脏腑,故太阳经邪不解,又经大汗伤正,表邪则很容易由经内并于腑,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行,水蓄于下,则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气化以上承,则渴欲饮水。但饮水后却因气化不利、津液不行而不能解渴,因此形成所谓“消渴”,这是与上述胃燥津伤轻证,少少与饮之即可使口渴缓解的不同之处,本证之“消渴”,渴而能饮,但小便不利,这与杂兵中饮多溲多之消渴病也不相同。总之,本证外有太阳表邪,内有膀胱蓄水,故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五苓散中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水以利小便;白术助脾气之转输,使水精得以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而解肌祛风。“以白饮和”服,含有服桂枝汤啜粥之义;“多饮暖水”,可助药力以行律液而散表邪。本方通阳化气以利水道,外窍得通则下窍亦利,故日“汗出愈”。若只是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而不兼表证者,也可使用本方治疗,此时或用肉桂取代桂枝,取其温阳消阴以行气化之力。总之,本方可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健脾气、降肺气的治疗目的,正如前人所说,可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制节之令。方用散剂服用,散者散也,取其迅速发散之意。 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器具,呈正方形,有柄,因其边长一寸,故名“方寸”,用其量药,以不落为度,约合今之10克。 本方临床应用较广。除《伤寒论》中用其利水行津液以治太阳膀胱蓄水外,《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用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邪内郁之发黄证,以五苓渗利湿邪;《博文类纂》还用本方治风湿疫气,书中说:“春夏与夏秋之交,淋雨天热,地气蒸郁,湿气太盛使人发病,头痛,壮热,呕逆,一家之病曰风湿温疫,用五苓散加生姜大枣可治。”其他著作也有类似记载。 临床经验证明,本方略加化裁变通,或与他方合用,即可治疗多种水湿蕴郁的病证:如湿郁兼热,证见小便不利,烦热而渴者,可用桂苓甘露饮,即五苓散加三石(寒水石、滑石、生石膏)而成;高年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可用本方去桂枝加肉桂、人参,名春泽煎,有强心利尿,补虚益气之效;对素喜厚味酒醴,久而生湿,湿浊内蕴,以致胃脘胀满,气闷不畅,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弦滑者,可以本方与平胃散合用,名胃苓汤,有渗湿和胃,消导宽中之功:若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发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可用本方加苍术、附子,名苍附五苓散,有温阳祛湿与逐水之功。随证化裁,每多收效。 曾治一素嗜浓茶的患者,吐痰特多。先用二陈汤,虽有小效,但不能根治,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肺胃贮痰之器,遂加用五苓散以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加而吐痰明显减少,足见脾湿去则痰不生的意义。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 解析 本条承上条补述五苓散的脉证。太阳病发汗后,表邪不尽,所以脉见浮数。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司,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滋,所以心烦、口渴。“烦渴”亦有解为渴甚的。然既为太阳膀胱蓄水,故必见小便不利之主证。其治仍以五苓散解表而利水。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声,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本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从“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克制证属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化气不利,水蓄下焦,今夜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应治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则因其无缘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皆为蓄水证,但在病机方面,有水著下焦和水停中焦的不同:二者证治不可混淆。唯本条茯苓甘草汤证叙述过简,难于辨认,与原文第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此证当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震水音者,则更可确认。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本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则是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克至15克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的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征文恢复啦,如果您觉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觉得您的方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个厚德济生不吝医术的好中医,欢迎投稿到栏目! ⊙投稿信箱:media tcmbox.cn投稿 ⊙本文编辑:清半夏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什么药治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1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赵炳南先生遣方用药经验介绍
- 下一篇文章: 中医专长医师淋证病案分析